优缺点
Machine Learning-常见算法优缺点汇总
数据维度越高,随机森林就比AdaBoost强越多,但是整体不及SVM。
数据量越大,神经网络就越强。
决策树算法
一、决策树优点
1、决策树易于理解和解释,可以可视化分析,容易提取出规则。
2、可以同时处理标称型和数值型数据。
3、测试数据集时,运行速度比较快。
4、决策树可以很好的扩展到大型数据库中,同时它的大小独立于数据库大小。
二、决策树缺点
1、对缺失数据处理比较困难。
2、容易出现过拟合问题。
3、忽略数据集中属性的相互关联。
4、ID3算法计算信息增益时结果偏向数值比较多的特征。
三、改进措施
1、对决策树进行剪枝。可以采用交叉验证法和加入正则化的方法。
2、使用基于决策树的combination算法,如bagging算法,randomforest算法,可以解决过拟合的问题
决策树的特点是它总是在沿着特征做切分。随着层层递进,这个划分会越来越细。
虽然生成的树不容易给用户看,但是数据分析的时候,通过观察树的上层结构,能够对分类器的核心思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当我们预测一个孩子的身高的时候,决策树的第一层可能是这个孩子的性别。男生走左边的树进行进一步预测,女生则走右边的树。这就说明性别对身高有很强的影响。
适用情景:
因为它能够生成清晰的基于特征(feature)选择不同预测结果的树状结构,数据分析师希望更好的理解手上的数据的时候往往可以使用决策树。
同时它也是相对容易被攻击的分类器[3]。这里的攻击是指人为的改变一些特征,使得分类器判断错误。常见于垃圾邮件躲避检测中。因为决策树最终在底层判断是基于单个条件的,攻击者往往只需要改变很少的特征就可以逃过监测。
受限于它的简单性,决策树更大的用处是作为一些更有用的算法的基石。
四、常见算法
一)C4.5算法
ID3算法是以信息论为基础,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度为衡量标准,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。ID3算法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,并选取具有最高增益的属性作为给定的测试属性。
C4.5算法核心思想是ID3算法,是ID3算法的改进,改进方面有:
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,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;
在树构造过程中进行剪枝;
能处理非离散的数据;
能处理不完整的数据。
优点:产生的分类规则易于理解,准确率较高。
缺点:
1)在构造树的过程中,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多次的顺序扫描和排序,因而导致算法的低效;
2)C4.5只适合于能够驻留于内存的数据集,当训练集大得无法在内存容纳时程序无法运行。
二)CART分类与回归树
是一种决策树分类方法,采用基于最小距离的基尼指数估计函数,用来决定由该子数据集生成的决策树的拓展形。如果目标变量是标称的,称为分类树;如果目标变量是连续的,称为回归树。分类树是使用树结构算法将数据分成离散类的方法。
优点
1)非常灵活,可以允许有部分错分成本,还可指定先验概率分布,可使用自动的成本复杂性剪枝来得到归纳性更强的树。
2)在面对诸如存在缺失值、变量数多等问题时CART 显得非常稳健。
随机森林 (Random forest)
严格来说,随机森林其实算是一种集成算法。它首先随机选取不同的特征(feature)和训练样本(training sample),生成大量的决策树,然后综合这些决策树的结果来进行最终的分类。
随机森林在现实分析中被大量使用,它相对于决策树,在准确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,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决策树容易被攻击的特点。
适用情景:
数据维度相对低(几十维),同时对准确性有较高要求时。
因为不需要很多参数调整就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,基本上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的时候都可以先试一下随机森林。
随机森林的优点:
实现简单,训练速度快,泛化能力强,可以并行实现,因为训练时树与树之间是相互独立的;
相比单一决策树,能学习到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,且不容易过拟合;
能处理高维数据(即特征很多),并且不用做特征选择,因为特征子集是随机选取的;
对于不平衡的数据集,可以平衡误差;
相比SVM,不是很怕特征缺失,因为待选特征也是随机选取;
训练完成后可以给出哪些特征比较重要。
随机森林的缺点:
在噪声过大的分类和回归问题还是容易过拟合;
相比于单一决策树,它的随机性让我们难以对模型进行解释。
分类算法
一、KNN算法
KNN算法的优点
1、KNN是一种在线技术,新数据可以直接加入数据集而不必进行重新训练
2、KNN理论简单,容易实现
KNN算法的缺点
1、对于样本容量大的数据集计算量比较大。
2、样本不平衡时,预测偏差比较大。如:某一类的样本比较少,而其它类样本比较多。
3、KNN每一次分类都会重新进行一次全局运算。
4、k值大小的选择。
KNN算法应用领域
文本分类、模式识别、聚类分析,多分类领域
适用情景:
需要一个特别容易解释的模型的时候。比如需要向用户解释原因的推荐算法。
二、支持向量机(SVM)
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分类边界的方法。其基本原理是(以二维数据为例):如果训练数据分布在二维平面上的点,它们按照其分类聚集在不同的区域。基于分类边界的分类算法的目标是,通过训练,找到这些分类之间的边界(直线的――称为线性划分,曲线的――称为非线性划分)。对于多维数据(如N维),可以将它们视为N维空间中的点,而分类边界就是N维空间中的面,称为超面(超面比N维空间少一维)。线性分类器使用超平面类型的边界,非线性分类器使用超曲面。
支持向量机的原理是将低维空间的点映射到高维空间,使它们成为线性可分,再使用线性划分的原理来判断分类边界。在高维空间中是一种线性划分,而在原有的数据空间中,是一种非线性划分。
SVM优点
1、解决小样本下机器学习问题。
2、解决非线性问题。
3、无局部极小值问题。(相对于神经网络等算法)
4、可以很好的处理高维数据集。
5、泛化能力比较强,计算开销不大,结果易解释。
SVM缺点
1、对于核函数的高维映射解释力不强,尤其是径向基函数。
2、对缺失数据敏感。
3、对参数调节和核函数的选择敏感,原始分类器不加修改仅适用于处理二类问题。
SVM应用领域
文本分类、图像识别、主要二分类领域
最早的SVM是平面的,局限很大。但是利用核函数(kernel function),我们可以把平面投射(mapping)成曲面,进而大大提高SVM的适用范围。
适用情景:
适用数据类型:数值型和标称型数据
SVM在很多数据集上都有优秀的表现。
相对来说,SVM尽量保持与样本间距离的性质导致它抗攻击的能力更强。
和随机森林一样,这也是一个拿到数据就可以先尝试一下的算法。
三、朴素贝叶斯算法
朴素贝叶斯算法优点
1、对大数量训练和查询时具有较高的速度。即使使用超大规模的训练集,针对每个项目通常也只会有相对较少的特征数,并且对项目的训练和分类也仅仅是特征概率的数学运算而已。
2、支持增量式运算。即可以实时的对新增的样本进行训练。
3、朴素贝叶斯对结果解释容易理解。
4、在数据较少的情况下仍然有效,可以处理多类别问题。
朴素贝叶斯缺点
1、由于使用了样本属性独立性的假设,所以如果样本属性有关联时其效果不好。
2、对于输入数据的准备方式较为敏感。
朴素贝叶斯应用领域
文本分类、欺诈检测中使用较多
适用情景:
适用数据类型:标称型数据
需要一个比较容易解释,而且不同维度之间相关性较小的模型的时候。可以高效处理高维数据,虽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。
四、Logistic回归算法
logistic回归优点
1、计算代价不高,易于理解和实现
logistic回归缺点
1、容易产生欠拟合。
2、分类精度不高。
logistic回归应用领域
用于二分类领域,可以得出概率值,适用于根据分类概率排名的领域,如搜索排名等。
Logistic回归的扩展softmax可以应用于多分类领域,如手写字识别等。
适用情景:
LR同样是很多分类算法的基础组件,它的好处是输出值自然地落在0到1之间,并且有概率意义。
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线性的分类器,所以处理不好特征之间相关的情况。
虽然效果一般,却胜在模型清晰,背后的概率学经得住推敲。它拟合出来的参数就代表了每一个特征(feature)对结果的影响。也是一个理解数据的好工具。
判别分析 (Discriminant analysis)
判别分析的典型例子是线性判别分析(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),简称LDA。
(这里注意不要和隐含狄利克雷分布(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)弄混,虽然都叫LDA但说的不是一件事。)
LDA的核心思想是把高维的样本投射(project)到低维上,如果要分成两类,就投射到一维。要分三类就投射到二维平面上。这样的投射当然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,LDA投射的标准就是让同类的样本尽量靠近,而不同类的尽量分开。对于未来要预测的样本,用同样的方式投射之后就可以轻易地分辨类别了。
使用情景:
判别分析适用于高维数据需要降维的情况,自带降维功能使得我们能方便地观察样本分布。它的正确性有数学公式可以证明,所以同样是很经得住推敲的方式。
但是它的分类准确率往往不是很高,所以不是统计系的人就把它作为降维工具用吧。
同时注意它是假定样本成正态分布的,所以那种同心圆形的数据就不要尝试了。
聚类算法
一、K means 算法
是一个简单的聚类算法,把n的对象根据他们的属性分为k个分割,k< n。 算法的核心就是要优化失真函数J,使其收敛到局部最小值但不是全局最小值。
其中N为样本数,K是簇数,rnk b表示n属于第k个簇,uk 是第k个中心点的值。然后求出最优的uk
优点:算法速度很快
缺点:分组的数目k是一个输入参数,不合适的k可能返回较差的结果。
二、EM最大期望算法
EM算法是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,是在概率模型中寻找参数最大似然估计的算法,其中概率模型依赖于无法观测的隐藏变量。E步估计隐含变量,M步估计其他参数,交替将极值推向最大。
EM算法比K-means算法计算复杂,收敛也较慢,不适于大规模数据集和高维数据,但比K-means算法计算结果稳定、准确。EM经常用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的数据集聚(Data Clustering)领域。
集成算法(AdaBoost算法)
一、 AdaBoost算法优点
1、很好的利用了弱分类器进行级联。
2、可以将不同的分类算法作为弱分类器。
3、AdaBoost具有很高的精度。
4、相对于bagging算法和Random Forest算法,AdaBoost充分考虑的每个分类器的权重。
二、Adaboost算法缺点
1、AdaBoost迭代次数也就是弱分类器数目不太好设定,可以使用交叉验证来进行确定。
2、数据不平衡导致分类精度下降。
3、训练比较耗时,每次重新选择当前分类器最好切分点。
三、AdaBoost应用领域
模式识别、计算机视觉领域,用于二分类和多分类场景
AdaBoost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从一个最基础的分类器开始,每次寻找一个最能解决当前错误样本的分类器。用加权取和(weighted sum)的方式把这个新分类器结合进已有的分类器中。
它的好处是自带了特征选择(feature selection),只使用在训练集中发现有效的特征(feature)。这样就降低了分类时需要计算的特征数量,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维数据难以理解的问题。
Bagging
它首先随机地抽取训练集(training set),以之为基础训练多个弱分类器。然后通过取平均,或者投票(voting)的方式决定最终的分类结果。
因为它随机选取训练集的特点,Bagging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过渡拟合(overfit)。
在[1]中,最强的Bagging算法是基于SVM的。如果用定义不那么严格的话,随机森林也算是Bagging的一种。
使用情景:
相较于经典的必使算法,Bagging使用的人更少一些。一部分的原因是Bagging的效果和参数的选择关系比较大,用默认参数往往没有很好的效果。
虽然调对参数结果会比决策树和LR好,但是模型也变得复杂了,没事有特别的原因就别用它了。
Stacking
这个我是真不知道中文怎么说了。它所做的是在多个分类器的结果上,再套一个新的分类器。
这个新的分类器就基于弱分类器的分析结果,加上训练标签(training label)进行训练。一般这最后一层用的是LR。
Stacking在[1]里面的表现不好,可能是因为增加的一层分类器引入了更多的参数,也可能是因为有过渡拟合(overfit)的现象。
人工神经网络算法
一、神经网络优点
1、分类准确度高,学习能力极强。
2、对噪声数据鲁棒性和容错性较强。
3、有联想能力,能逼近任意非线性关系。
二、神经网络缺点
1、神经网络参数较多,权值和阈值。
2、黑盒过程,不能观察中间结果。
3、学习过程比较长,有可能陷入局部极小值。
三、人工神经网络应用领域
目前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应用与计算机视觉,自然语言处理,语音识别等领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。
使用情景:
数据量庞大,参数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时候。
排序算法(PageRank)
PageRank是google的页面排序算法,是基于从许多优质的网页链接过来的网页,必定还是优质网页的回归关系,来判定所有网页的重要性。(也就是说,一个人有着越多牛X朋友的人,他是牛X的概率就越大。)
一、**PageRank**优点
完全独立于查询,只依赖于网页链接结构,可以离线计算。
二、PageRank缺点
1)PageRank算法忽略了网页搜索的时效性。
2)旧网页排序很高,存在时间长,积累了大量的in-links,拥有最新资讯的新网页排名却很低,因为它们几乎没有in-links。
关联规则算法(Apriori算法)
Apriori算法是一种挖掘关联规则的算法,用于挖掘其内含的、未知的却又实际存在的数据关系,其核心是基于两阶段频集思想的递推算法 。
Apriori算法分为两个阶段:
1)寻找频繁项集
2)由频繁项集找关联规则
算法缺点:
1)在每一步产生侯选项目集时循环产生的组合过多,没有排除不应该参与组合的元素;
2) 每次计算项集的支持度时,都对数据库中 的全部记录进行了一遍扫描比较,需要很大的I/O负载。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